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园林动态 >> 正文

想让美丽河湖常伴左右?看看武汉治水兴城经验做法

作者: 时间:2023-2-16 阅读次数:1216

位于长江之滨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一座伴水而生的城市,境内江河纵横、百湖密布,拥有165条河流、166个湖泊。图为风景秀美的武汉东湖,不仅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生态名片,也为探索人水和谐、城湖共生提供了启示。新华社记者 程 敏摄

城市依水而兴、因水而美。与清澈而灵动的城市水系为邻,是人人都期盼享有的生态福祉,城市水环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因此,治水兴城、不断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对于建设宜居家园、实现城市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不少城市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医治”黑臭水体、河湖湿地萎缩、城市内涝等“病症”,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越来越多记忆中的美丽河湖重回人们的视野,有河有水、有鱼有草的生态目标初步实现。

要想让美丽河湖常伴左右,不仅要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更要找准水环境“城市病”的“病灶”,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这需要仔细梳理城市水环境治理模式中的堵点和短板,不断完善城市水生态保护与治理的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寻找解决不同城市水环境问题的新方法。

黑臭在水里,问题在岸上,关键在管网。在治水方面,城镇排水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落后、欠账较多的问题十分突出。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均提出,要开展城镇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更新、破损修复等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城镇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因此,将管网等“里子”建设作为重点,对城市供排水、防洪排涝等涉水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管理调度,有利于解决城市水生态环境根本问题,让河湖等城市水环境的“面子”长期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

创新城市水环境治理模式,要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水逻辑,将城市水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有机生命体,坚持流域统筹、区域协调的系统治理。既要根据城市用水的各个环节,理清厂、网、河湖、岸等节点的治水问题,逐一解决,建立起相互协调的全周期治理系统;又要整合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变“九龙治水”为“统一作战”,提升治水能力和效率。

创新城市水环境治理模式,要做到“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在解决基础设施短板等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绘就适合具体城市的治水蓝图。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滨水城市,地势低平、水系缺乏动力是容易形成黑臭和内涝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畅通城市“代谢”,增强水体纳污和行洪能力便是关键。而在水资源不足、生态脆弱的黄河流域,疏浚河道、调度补水则是润泽城市的重要举措。

创新城市水环境治理模式,还要拓宽思路,探索污水资源化利用,变“废水”为“宝贝”。在江苏宜兴等地,污水经过处理可达到直饮水的标准、变污泥为营养土等科研试验正在进行,一些城市还将处理后的中水作为发电厂的循环冷却水使用。这些纳污吐新的新方法,不仅让宝贵的水资源重新焕发光彩,还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绿色活力。

目前,中国地表水Ⅰ至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达到87.9%,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这表明我们有能力深入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环境的需求与期盼。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强治水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集成与应用,加快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以科技力量支撑碧水常流、笑颜常在。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