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园林 >> 正文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景观化设计探究

作者: 周云富 时间:2024-4-10 阅读次数:1979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成为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一大难题。传统环境卫生设施在功能性和美观性上存在不足,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与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城市管理的痛点,然而,它们可以成为城市中富有特色的公共空间。因此,将环境卫生设施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探寻一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城市环境需求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随着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性城市规划的呼声日益高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景观化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解决策略,旨在通过美学、生态学等视角,提升环境卫生设施的生态环保性、功能性与环境协调性等。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而言,深入研究和探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从城市美观性和宜居性而言,一个美观、人性化的环境卫生设施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颜值”,还能显著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环境的认同感。其次,良好的环境卫生设施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为城市的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助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基于生态和环境的角度,合理的景观化设计有助于改善城市微气候,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后,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景观设计有助于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包容性。

此研究旨在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环境卫生设施与景观设计的完美融合,促进人居环境改善、身心健康、城市形象塑造及特色彰显等多方面的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功能与美学、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景观化设计的理念与实践,运用风景园林美学、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景观生态学和环境行为学等方法进行综合表达,以提高卫生设施的使用率和提升城市环境的美观性,为城市管理痛点问题寻求突破。同时,也将探讨在应用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向。

1 /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影响

近期,全球学者对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研究内容涵盖了设计原则、方法、案例分析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

例如文献《城市生态化公共设施设计研究》(作者:王琦;出版年份:2007年)表明生态设计理念应始终贯穿于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过程,并深入人心。这种生态化的公共设施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的整体品质,还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本能情感,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这对于推动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该研究直接聚焦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生态化设计,突出了生态设计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的重要性。环境卫生设施作为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其景观化设计是实现生态化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该文献提供了具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对于研究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具有参考价值。文献《城市基础设施景观化实践研究——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作者:代香存, 戴代新;出版年份:2020年)则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景观化的理念,并着重强调了在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将景观设计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考量,实现与基础设施的紧密结合。通过分析上海市静安区的几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景观化设计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功能复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城市基础设施景观化的具体实践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传统的基础设施转变为具有多重功能的公共空间。这对于理解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如何在不牺牲其功能性的同时,融入城市景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文献《基于可持续理念的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述评》(作者:周琪;出版年份:2021年)的研究则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背景,综合阐述了基于可持续理念的视角的城市发展类型,综述了主要代表性的可持续城市发展实践案例与启示,探讨分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均衡协调问题。该文献提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虽然不是直接聚焦于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但它提供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宏观视角,这对于理解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和设计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献研究的不足与挑战

这些文献回顾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景观化设计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提供了有力支撑,它们强调了景观化设计在提升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形象、功能、美观性、环境适应性、可持续性和用户体验方面的重要性。然而,尽管景观化设计在理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成本控制是一个重要问题,景观化设计往往需要额外的投资,这可能会限制其在资源有限的城市中的推广。其次,维护难度也是关键因素,景观化设施需要更频繁的维护以保持其美观性和功能性。此外,公众参与度不足可能会影响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居民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对于设施的设置至关重要。

1.3 未来研究方向预测

首先,成本效益分析,研究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实现景观化设计,及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其次,维护策略研究,探讨如何制定长效的维护计划,以确保景观化设施的常态美观和功能性。再次,公众参与机制研究,分析如何通过教育、沟通和参与活动提高居民对景观化设计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最后,技术创新研究,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如智能感知系统、可持续能源应用等)来提升设施的效能和用户体验。

2 /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概述

2.1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定义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是指在城市环境中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维护公共卫生、提升城市形象而提供卫生服务和保障人们健康生活的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厕所、垃圾的收集分类运输和处理设施、给水排水系统、废物回收设施等。环境卫生设施是城市功能中不可或缺的卫生设施和生活工具,又是环境的点缀,与市政工程设施、园林绿化设施共同构成城市景观。其中,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是针对单一或具体元素(对象),集中体现于局部的小环境空间,其设计和建设旨在维护城市环境卫生、公共健康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设计要求考虑以下要素:首先,设施的布局和规划要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充分考虑人口分布和流动情况。其次,设施的设计要符合卫生和环保标准,注重视觉美学和功能性,并提供方便和舒适的使用体验。最后,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应当简便且高效,这样才能保障设施顺畅运作。

通过对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涵盖了一系列与城市环境卫生相关的设施,这些设施的合理设计和布局对于改善城市环境的卫生状况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现状

通过对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现状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当前,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在景观化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的进展。例如,不仅公共厕所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加,美观、实用、方便、安全等人性化功能发展更为快速,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也得到了加强,给水排水系统的改善也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环境的卫生和健康发展,垃圾回收设施的设置和管理也在城市中逐步完善。

然而,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管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对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和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提高设施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另外,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已向高水平迈进。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是城市环境卫生的基础设施,其设计和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环境的卫生水平和美观性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概念、分类和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环境卫生的问题,从设计层面提出改进措施。

3 /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景观化设计

3.1 景观化设计概述

景观设计分为两个层面:狭义和广义。广义层面的景观设计关注于大规模的景观分析、规划、维护和保护,着重于户外生活环境的营造。而狭义层面则侧重于运用科学和技术手段,对景观元素进行精心布局和组合,创造出具有独特形态、独立性、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景观作品,其核心在于场地和户外空间的精心设计。这两个层面虽然代表了景观设计的不同视角,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而言,从美学角度看,景观展现了自然风光、地形地貌和风景画面;在汉语语境中,“景观”代表了对风景、景色和景物的感知与理解。广义的景观被视为具有多样性或斑块特征的空间单元。现代景观设计研究以场地规划和景观生态学为核心,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实现与户外环境的和谐共存。景观设计实践三元论从形态、生态和文态三方面,分别就景观感受层面的狭义景观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大地景观规划和人类行为相关的文化艺术层面的精神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性的论证研究。景观设计是针对多元素的组合,常常体现在较大的环境空间。简而言之,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布局、植被搭配、景观元素的设计等手段,创造出美观、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是形象展示的手段,生态保护的途径,人文传承的保障。

021.jpg

022.jpg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景观化设计是指将传统的卫生设施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对设施的外观、形态、色彩等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其融入城市环境,增加其美观性和审美价值。景观化设计不仅仅关注设施的功能性,还兼具美观、舒适和可持续性等特点。这种设计理念旨在提高卫生设施的使用率和提升城市环境的美观性,提升城市环境的整体品质,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3.2 景观化设计原则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景观化设计的核心在于明确的设计原则,是指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和规范。这些原则旨在确保设计成果既满足功能性需求,又能与城市环境和谐共存,提升城市美学价值。

其一,环境协调性。设施的设计应根据周围环境做好空间布局与利用,与周边环境的风格、色彩和纹理相协调,以减少视觉冲击,充分考虑设施与其他公共空间巧妙结合、自然融入,实现一设施多功能利用。在空间布局上,应该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和风格,人口密度和使用需求,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确保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形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其二,功能实用性。卫生设施本身的功能是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和提供基本的服务。首先,应该结合设施的实际使用需求,注重设施的实用性,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影响设施的基本功能,如公共厕所的便利性、垃圾箱的容量和分类功能,不能牺牲实际使用功能来追求美观性。其次,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设施应考虑不同年龄和身体条件的用户需求,确保易于进入和使用,提供无障碍设计。

其三,可持续性。景观化设计应遵循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在保证设施功能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考虑节能设计,采用节能技术,如太阳能供电、自然采光等,减少能源消耗。例如,在设计垃圾分类箱时,应考虑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使用,同时结合可再生材料以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由于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使用频率很高,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管理。因此,在进行景观化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设施的易维护性和耐久性,以减少维护成本和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同时,设计中还需融入生态可持续的元素,以减轻对周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023.jpg

024.jpg

其四,安全舒适性。在设计卫生设施时,应该注重保障人们的安全和舒适,避免一些可能的安全隐患和使用上的不便。做好安全包括防滑、防跌倒等措施;提供舒适的使用环境包括适当的照明、通风和遮阳设施,以及清洁维护的便利性。例如,在设计公共厕所时,应该考虑到安全防护设施和便利设施,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使用环境。

五、美观性。首先,设施的外观应具有吸引力。景观化设计需要考虑设施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设计元素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提升视觉美感,融入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例如,在道路垃圾桶的设计中,应该根据道路的风格和色彩搭配,选择符合城市整体景观的设计风格,使设施融入城市环境。其次,要注重材质与色彩的选择,应与城市文化和历史背景相呼应,选择与环境相融的材质和色彩,增强设施的视觉效果和城市特色。

六、社会性。景观化设计不仅要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也要考虑文化与历史融入、公众参与与反馈、教育与引导等社会文化因素,引导市民对环境卫生设施的重视和尊重。例如,在公园垃圾桶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艺术手法和当地历史文化元素,使设施与地域特色相呼应传统与创新。还可以通过环保教育标语设计,互动元素设置,向居民传递环保意识,引导正确使用和维护设施,促进社区的文明发展和良好的环境卫生行为。

七、科技创新性。设计应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以创新的方式解决传统环境卫生设施的问题。鼓励跨学科合作,结合景观设计、建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

八、灵活适应性。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顺应城市发展的步伐和居民需求的演变。设施应易于升级和改造,以适应未来可能的功能扩展或技术更新。

这些原则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景观化设计的框架,将指导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工作,并最终提升城市环境的美观风貌、卫生水平和合理利用。

3.3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与景观设计关系密切。首先,良好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是景观设计的基础。例如,合理设置的垃圾分类桶、公共厕所等设施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城市环境整洁美观,为景观设计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景观设计可以通过美化环境、提升景观品质的手段,增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功能和效果。例如,将垃圾处理设施与绿化景观相结合,不仅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作用,还能够提升城市景观的美感,使其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4 / 景观化设计基础理论

景观化设计融合了美学、空间设计、景观生态学和环境行为学等学科理论,旨在通过艺术化的外观、形态和色彩处理,将卫生设施与城市景观相融合,既满足功能需求,又提升城市环境的美观与审美价值。

园林美学。园林美是风景园林师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识(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融合自然、艺术和社会。它涉及建筑、山水、花木和天时之美,强调门类艺术的交融和包容,园林美的创造包含形式美和意境美。园林美学是园艺、建筑、美术、文学和生态等各方面交叉的边缘学科,将美学研究成果运用到园林研究上的新兴学科。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属于园林审美对象,代表一定的门类艺术,表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其在外观形象设计和意境表达设计都应结合园林美学的园林构成、感官感知、体验深度和景观类别之美几个角度实施景观设计。园林构成之美。主要是指园林各个构成元素及其组合方式的美。如果只是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简单地作为“城市家具”独立存在,那只是停留在对设施的外观设计,还不能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而融入城市景观。需要将其视为园林景观的构成元素并与其他元素按园林美学进行巧妙的组合设计(通常称为“多功能设计”),以景观的表现形式实现其功能性。当然,组合设计不能简单地“拼接”,要注重协调性和合理性。感官感知之美。主要是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多方面的美学感受。设计应用中包含着每种体会的放大和缩小,对好的、正面的要放大或扩充,对差的、负面的要缩小或消除。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常表现为脏、噪、臭、腻等感观上的不适性,在景观设计上需应用植物等景观元素进行掩饰、隐藏、香化、净化等缩小处理手法,以降低、消除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所带来的不适影响。体验深度之美。主要是指感官体验和意境体验的美。感官体验关注园林元素如形状、色彩、空间等的外在形式美,而意境体验则涉及园林所激发的内心感受和整体氛围。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需在多样化与统一性原则下,遵循形式美的原则,如对比、均衡、比例等,以实现与园林环境的和谐融合。例如,通过垂直绿化等设计手法,将公厕与园林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美观又协调的景观效果。同时,设计还应考虑空间布局、视觉引导和路径设计,以营造富有层次和深度的园林意境。景观类别之美。主要是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传统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一般是作为自然景观的姿态出现的,此时需要降低人工痕迹的显现,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总之,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和设计中,应注重景观的美学效果。通过合理选取植物种类、色彩搭配等手段,打造出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的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外部空间设计。空间是容积。空间限定是指借一定的物质手段界定空间并满足特定的行为活动需求的过程,其基本形式有围合、覆盖、基面抬高、基面下沉、设计、悬浮和基面纹理变化等。景观设计师要对空间充分认识,利用空间的底面、垂直和水平三要素的不同空间效果,进行合理的空间组织,利用恰当的空间表达,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景观化。总之,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外部空间设计应注重人性化和便利性。合理设置休息座椅、遮阳设施、绿化景观等,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休息和活动场所。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或不同尺度上空间异质性的原因和后果的生态学分支学科。景观构成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有斑块散布型、网络型、指状型和棋盘型四种基本生态结构,核心问题是空间、时间和功能异质性。景观设计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景观层面上解决生态问题的实践,其焦点在于空间异质性的现状维持和未来发展。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在城市景观中一般以斑块形式存在,属于斑块散布型的生态结构,其空间异质性影响着景观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所以景观生态学原理非常适合环境卫生设施景观化设计。同时,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中自然和人造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所以,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与景观生态学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涉及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管理、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等多个领域。总之,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设计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生态种植、雨水收集等技术,实现资源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行为学。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al)是研究外界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的学科。一是通过人的行为研究,了解人的基本需要,实现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在景观化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依据马斯罗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可划分为六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相属关系和爱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学习与美学的需求,在卫生设施的设计中考虑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提供便利的使用方式和舒适的环境。可以设置座椅、遮阳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实现人性化设计。二是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如个人空间、人际距离、领域感、隐私需求、安全感受、视觉交互、路径选择和光的吸引等,我们能在园林景观环境中深入研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以促进园林空间设计的实践发展。环境行为学在园林设计领域的应用,为探索景观与人类行为的互动、认知、使用、评价以及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感知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反映在上述的各个设计研究之中,通过不断的设计、研究实践,才能不断优化和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总之,从环境行为学角度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景观化设计,要考虑市民的行为习惯和需求,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合理设置标识、引导设施等,提升设施的可用性和便利性。

综上所述,景观化设计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方面万变不离其宗,须遵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对理论应用和实践须融会贯通,协调配合,通过反复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逐步形成一套独特、完善的理论体系。

5 /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的实践应用

5.1 实践应用

本文主要从遵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角度对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应用进行探究。本文选取了几个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这些案例包括了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环境卫生设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参考意义。

5.1.1 对长沙市芙蓉广场公共厕所景观化设计研究。

背景:长沙市芙蓉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和休闲区域,公共厕所的使用频率很高。设计者从风景园林美学的角度,运用了园林构成之美,将厕所的外观与花草树木相组合、融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使得厕所不再是一个单调的设施,而成为芙蓉广场景观的一部分。

设计原则应用:一是环境协调性。设计师采用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色彩和材料,使公共厕所的外观与广场的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二是功能实用性。厕所内部设计注重用户体验,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便利的设施,如无障碍通道和儿童专用设施。三是美观性:厕所外墙采用了垂直绿化,不仅美化了外观,还提供了一定的隐私保护。

影响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分析,景观化设计促使该公共厕所使用率的提升和居民满意度的增加。

5.1.2 对垫江县三合湖湿地公园环卫设施管理房景观化设计研究。

背景:三合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风光旖旎的休闲场所,环卫设施管理房掩映在自然环境之中。设计者从风景园林美学的角度,运用了体验深度之美,在管理房的外墙进行立体绿化,通过“隐”的手法将管理房掩映在花草树木之下,深谙“显”、“隐”之道。

设计原则应用:一是环境协调性:新设计的管理房采用了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花草材料,使其与周围的树木和花草融为一体。二是可持续性:管理房的设计考虑了雨水收集和自然通风,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三是安全舒适性:管理房内外安装了防滑地砖和充足的照明设施,确保了使用者的安全和舒适。

影响分析:研究人员对景观化设计的管理房和传统设计的管理房进行了用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景观化设计的管理房在使用率和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传统设计的管理房。不仅提升了公园的整体景观质量,还提高了游客的使用体验,成为了公园内的一个受欢迎的设施。

5.1.3对武昌紫阳湖公园水杉林的公共厕所景观化设计研究。

背景:紫阳湖公园以其水杉林而闻名。设计者从风景园林美学的角度,运用了景观类别之美,对公共厕所墙体设计成了通体银白色的外墙孔洞铝板,呈现出大树造型图案,与周边水杉互融一体,景观和谐,公厕整体充满艺术设计感。

设计原则应用:一是环境协调性。设计师将厕所设计成与水杉林相协调的现代风格,外墙采用银白色的孔洞铝板,模仿水杉的纹理。二是美观性。厕所的设计强调了艺术感,使其成为了公园中的一个艺术作品,吸引了游客的注意。三是社会性。厕所的设计考虑了教育意义,通过标识和信息牌向游客传达环保和自然保护的信息。

影响分析:经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市民满意度特别高,被称为“种”在水杉林的公厕,赋为“颜值天花板”。景观化设计的公共厕所不仅提升了公园的景观价值,还增强了游客对公园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5.1.4 对垫江县牡丹湖公园垃圾中转站景观化设计研究。

背景:垫江县牡丹公园垃圾中转站掩映于竹丛与花草之间。设计者从外部空间设计角度运用围合的手法,以及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运用了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循环利用和可持续管理、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福祉等特点,将垃圾中转站和周边绿化进行合理的空间组织,进行视线阻隔,左边是竹丛绿篱景墙,右侧及后侧是坡坎与花草树木环绕,站内配备了负压吸尘降噪喷雾系统,是科技创新型垃圾中转站。

设计原则应用:一是环境协调性。设计者采用了围合的手法,通过建筑和景观元素的巧妙布局,将垃圾中转站与公园的其他区域隔离,减少了视觉冲击。二是可持续性。设计中融入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通过增加绿化和植被,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利用植物的自然净化功能改善空气质量。三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如负压除臭降噪设备、雨水花园和生态墙,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供了臭气消除、噪音吸收和视线阻隔的功能。

影响分析:经研究人员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该垃圾站有效地提供美观环境、空气质量、吸收噪音,还解决了影响观瞻的情况,市民满意度非常高。

5.1.5对垫江县牡丹湖公园化粪池智能监控系统景观化设计研究。

背景:化粪池智能监控系统是由重庆市智循环公司开发投用,设计者从环境行为学角度,根据马斯罗层级论的人的安全的需要和美学的需要,在绿地掩中设置化粪池智能监控系统对化粪池进行全天候安全监测。

设计原则应用:一是安全性。全天候智能监控,提升安全保障。二是适用性。与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全时互动,方便适用。三是环保性。设备与周边环境零污染。四是美观性。设备小巧,能很好隐藏在花木之间。五是创新性。设备是基于数智化的创新管理系统。

影响分析:通过化粪池智能监控与人类的信息互动,警醒人们自觉性,化粪池管理更安全更高效。通过使用后评价(POE)方法,进行观察与访谈,市民出行更安全、 更放心,提升了满意度。

5.2 应用成效与影响

经过对一系列景观化设计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认识到这种设计理念在增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美观度和实用性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为城市环境的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示范。这些案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未来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借鉴。

首先,景观化设计显著提升了城市的美学价值。它不仅提升了环境卫生设施的美观度,实现了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统一,增强了城市的视觉魅力,还巧妙地融合了当地文化和艺术特色,为城市的文化深度和吸引力增添了新的维度。其次,它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景观化的设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宜人和愉悦的使用环境,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同时,其人性化和无障碍设计确保了包括残疾人和老年人在内的所有居民都能便捷地使用这些设施。第三,它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性。景观化设计偏好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以减轻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此外,设计中融入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概念,如雨水收集和垃圾分类,这些都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第四,它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意识和教育意义。设计中的互动元素和教育性信息激发了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通过公共艺术和标识系统,这些设施成为了普及环保知识和传播城市文化的媒介。最后,助力了城市的品牌形象和吸引力的提升。美观、现代的环境卫生设施不仅能够吸引游客和投资,还有助于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塑造城市的文明形象。

5.3 问题与改进路径

首先,面对成本与维护的挑战,景观化设计需寻求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案。初期投资和维护费用往往较高,特别是对于依赖先进技术和材料的项目。改进路径包括寻找更经济的设计和材料选择,以及建立有效的维护和资金管理策略。

其次,社区参与度和接受度是关键。居民可能对新设计持保守态度,而缺乏社区参与可能导致设计脱离实际需求。改进路径在于加强社区沟通,积极收集居民反馈,提升设计的透明度和居民参与度。

第三,技术和创新的局限需要被突破。现有设计可能未能充分利用最新技术,如智能监控和可持续能源,且可能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改进路径是促进跨学科合作,引入新技术和创新思维,以推动设计创新。

第四,政策和规范的完善对于提升设计质量至关重要。缺乏统一标准可能导致设计质量不一,而政策支持不足可能限制景观化设计的实施。改进路径是制定和完善设计标准,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以促进景观化设计的广泛应用。

最后,环境影响评估问题。设计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全面评估是最有可能忽视的环节。设施的长期环境影响可能未被充分考虑。改进方向:在设计初期就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确保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通过不断分析和改进这些问题,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将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福祉。

6 / 结论

本文深入探讨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与景观设计的融合,突出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整合这两者对提高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标准的重要性。景观化设计不仅关注设施外观和环境协调,还包括照明、可持续性、人性化和实用性,这些都是基于风景园林规划理论的创新实践。《重庆市公共厕所规划设计导则》(YGZB 01-2020)的实际应用,展示了如何在规划中融入这些原则,实现设施功能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统一。

科技进步,尤其是智能感知系统和可持续能源技术,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景观化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提高了设施效能和用户体验,促进了与城市环境的融合,支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景观化设计需要持续的研究和实践,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步伐。这需要城市规划者、设计师、技术专家和居民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创新、高效、可持续的设计思路。通过跨学科合作,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从而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宇. 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07.

[2]柏晨露. 基于人文特色的主题公园设计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3]杨景乔. 基于时间概念的景观设计理论初探[D]. 西南大学, 2011.

[4]张清海. 构成学及其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5]冯偲. 探析公共环境设施与城市景观的互动设计[J]. [1]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2012.

[6]石晓娜. 大学校园室外交往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1.

[7]唐白玉. 深刻把握民政工作新使命 全面开创“五化”民政新时代[J]. 中国民政, 2018.

[8]朱玲. 长沙市酒店绿地植物配置与多样性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9]杨婕. 南京涌翠谷体验型休闲农庄规划设计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10]李景治,王瑶. 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J].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部, 2018.

[11]郭明. 干旱内流区绿洲景观变化及其生态安全分析—以黑河中游酒泉绿洲为例[D]. 山东师范大学, 2004.

[12]张曦沐. 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区划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

[13]齐晔. 比较分析维米尔和维亚尔的绘画艺术[D].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14]徐岩岩,牛海珍. 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对其研究的影响[J]. 山东林业科技, 2009.

[15]高芳芳. 基于红色旅游的景观保护与规划[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16]赵旭菁.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