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园林动态 >> 正文

贵州:将文化基因植入“口袋公园”

作者: 时间:2025-11-12 阅读次数:322

  晨曦微露,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立凤园内,香樟树的枝叶在晨风中轻轻摇曳,蜿蜒的绿道上老人们悠闲地散步,年轻人正在慢跑,孩子在林间空地上欢快地嬉戏玩耍……这座不大的“口袋公园”既为市民提供了休憩健身的场所,更成为连接自然、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纽带,让人们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寻得一方诗意栖居的空间。

  “口袋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式多样、方便可达、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通常在400平方米至1万平方米之间。在贵州,这样的“口袋公园”正越来越多地点缀在城市各处。自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以来,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建成“口袋公园”674个,其中贵阳市以225个居全省之首,基本实现了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这些散落在街巷的绿色明珠,正以细腻笔触重新定义着市民的生活品质。

  贵州在推进“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采用见缝插绿的方式,将城市中的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零碎空间以及桥下空间、路头转角等,系统性地织补成连续的城市绿色网络。这些角落经过设计和改造,不仅填补了城市绿化服务的盲区,更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城市在细微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实现“口袋公园”量的突破之外,贵州更着力于公园质的跃升,将文化基因植入方寸绿地。各地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让历史文脉在这些小微空间中得以展现和传承。观山湖区的杏坛公园以教育文化为魂,将贵州教育家李端棻的思想精髓与贵阳一中百年校史融入景观设计,近千平方米的林下户外课堂成为开展研学活动的理想场所;安龙县的府城“口袋公园”则将地方历史文化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场景;碧江区的北门“口袋公园”针对周边学校密集的特点,贴心设置了家长等候区和学生游乐空间,让方寸之地充满了人文关怀……这些设计巧思,让“口袋公园”超越了休闲功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微展厅”。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十四五”以来投入1.1亿元建成了43个“口袋公园”,将长征精神等红色元素融入步道、景墙,使“15分钟生活圈”兼具绿色与红色底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则将“口袋公园”建设纳入“十件民生实事”,64个“口袋公园”让市民在休憩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本地特色文化的植入让“口袋公园”成了城市记忆的载体,同时也丰富着市民的日常生活。

  贵阳市南明区市南路“口袋公园”巧妙融合贵阳独特的“桥文化”,每天吸引大量市民来此散步、遛鸟,是休闲社交的好去处;清镇市的交通主题“口袋公园”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还承担起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功能;赤水市东正街“口袋公园”将曾经的闲置菜地变身为休闲锻炼的空间;安顺市结合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成17个海绵型“口袋公园”,实现了生态功能与景观品质的双向提升。

  在这些方寸之地,历史文脉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传统文化基因通过现代园林艺术焕发新生。夜经济、社区交往、文化体验在这些空间里自然生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微生态,描绘出城市生活的美好图景。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机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二维码

会员之家

学会简介 组织机构 团体入会 个人入会